作为一名拥有多年网络冲浪经验的人,我几乎体验过市面上主流的各类社交应用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使用,我逐渐察觉到这些平台用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相互轻视现象。我将其称为“鄙视圈”,而非简单的“鄙视链”,原因在于这种关系并非单向的层级排序,而是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环状形态——不同平台的忠实用户群体往往彼此看不上眼,各种轻视与对立情绪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闭环。
举例来说,微博用户可能觉得知乎用户过于较真和书卷气,而知乎用户又可能认为微博内容过于肤浅和情绪化;微信朋友圈的用户或许看不上抖音的娱乐化倾向,而抖音用户又可能觉得朋友圈充斥着矫饰和表演。这种相互的评判标准各异,有的看重内容深度,有的追求信息时效,有的注重娱乐价值,有的则强调真实互动。每个社群的成员都倾向于捍卫自己所在平台的价值观和社交模式,同时不自觉地对其他平台的文化和用户抱持某种优越感。这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动态,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,将各个社交空间连接起来,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认知循环。